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1:44    次浏览
当书法创作找不到方向时、我们可以问问王蘧常《续五》我们赞美王蘧常先生不与今人分美羹,只与古人争学位。他的精神层面是深邃的,他的艺术作品是博大的,同时,他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者书法,他以“返本开新”的思辨,从新开启了唐以上的书法美学新窗户。 《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》笔者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二十世纪书画艺术大家们的见闻,上世纪八十年代,也称中国文化复兴的时代,上海书画出版社隆重推出了《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》,由著名国画大师、鉴定家谢稚柳主编。《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》是一部大型书法丛集,谢稚柳先生反复叮嘱:“此法书不可不读、不可不学、不可不思、不可不自问”,此书囊括我国殷至近代上下三千年的法书墨迹精华,全部以原迹或最好的底本原大影印。 王遽常书法赏析为学术界、书法界、书法研究爱好者提供一套迄今为止最完备的法书墨迹资料。并延请胡问遂、任政、王壮弘、韩天衡等著名书法家为编委,负责编次鉴选。王壮弘先生撰写考证释文。一至四册所收举凡魏、晋、齐、隋、唐五代各朝法书,钟繇、王羲之、王献之、王僧虔、智永、虞世南、欧阳询、褚遂良、陆柬之、孙过庭、徐浩、张旭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杨凝式等名人真迹,包括英、美、日本所藏及最新发现之品,一应具备,网罗无遗。五至七册收宋、元诸家遗墨,除苏、黄、米、蔡四家以及赵孟頫、鲜于枢、康里子山以外,尚有著名书家数十人,且多为稀见之品,精彩之作。 王遽常书法赏析八至十册为明清近代诸家代表作,所收大都未经发表之精品。十一、十二两册,收近百年来陆续发现的殷代甲骨、周、秦、汉简牍,帛书、壁画、陶甕墨书题字,以及流散的敦煌石室所发现之魏、晋、南北朝、隋唐民间不知名书家所书的经书遗墨。各册附有书法家小传、释文,及各朝书风概述。全函共十二册,煌煌巨制,集古今法书墨迹之大成,可谓前所未有。如果,你能悉心通读一遍,也许你就能体会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王蘧常先生“返本开新”的领域在何处。回想起来,钱君匋先生教我学汉简以刻代书,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收罗魏、晋、齐、隋、唐五代,独探章草,独树一帜,只有当我们通读了《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》才使我深信不疑。 王遽常书法赏析谢稚柳先生的推荐使我终身受益,钱君匋先生的引荐之恩,永生难忘。我第一次见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是在谢稚柳先生的家,高挂的匾额“壮暮堂”,我能反复阅读王蘧常先生的楹联是在钱均匋先生的家,每读每错,每识每误,虽为羞耻却让我心身好奇,直至今天,观其形而思其意 ,探秘他的原本性。 人称:古有《十七帖》,今有《十八帖》,叹为观止。下面,我们谈谈什么是章草和王蘧常先生的审美观。王蘧常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学者,既通略魏、晋、南北朝的哲学史想史,研究其文化的背景,所以才能产生所谓的“王蘧常现象”,王蘧常式的章草上接篆、隶,下合隋唐以经、史、哲、艺中涵盖他的文学。文学素养、考证渊流、解析书艺、考检墨迹、研究笔法法度、甄别书痕的出处。品评古法、自出新意,形成了自我完善的书法体格。所以,我们认为王蘧常书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“返本”于魏、晋、齐、隋、唐五代的字体创变活跃性,“开新”于非隶而草的章草书法实体,求之于矛盾中的平衡与协调,这也是王蘧常先生的书体的文化背景。 王遽常书法赏析章草为草书的一体。我国草书经过数变,源远流长。东汉许慎说:“汉兴有草书。”北魏江式承袭其说,接着道:“莫知其谁始。其行书虽无厥谊,亦一时之变通也。”认为它的书体结构是适应一时的变通。东汉赵一说:“当秦之末,官书烦冗,战攻并作,军书交驰,羽檄纷飞,故隶书(此隶书不指书体,乃谓官隶作书)趋急速耳,示简易之恉。”又蔡邕说:“昔秦之时,诸侯争长,羽檄相传,望风走驿,以篆隶难(难,谓书体繁复),不能救急,遂作赴急之书,今之草书也。”“救急”、“趋急速”即“一时之变通”,说明了草书产生的原因。至于时间上,一说“汉兴”、一说“秦末”或“秦急”,时代相接,基本上可以相通的。(引自于《范祥雍文史论文集》外二种,章草述略,范祥雍著)这种初期草书结体究竟如何?我们可以从西方汉墓出土的早年简牍书寻到迹象,大抵是草率的隶书,今天称之为“草隶”。这是草书最初阶段的字迹。 王遽常书法赏析王蘧常章草以《急就章》《月仪帖》《出师颂》为本,由北碑直窥两汉,上及于周鼎彝。于帖浸淫既久,又对碑用功尤深,他对二者进行了很好的糅合,融碑入帖,参以篆隶,故他的章草古朴、简捷之外又多了一层浑厚、凝重,既有贴之秀雅,又具碑之雄强,使二者的结合恰到好处。他把碑的奇肆、雄强化为含蓄、凝练,而少剑拔弩张,丝毫不见斧凿之痕,所谓“羚羊挂角,无迹可求”,尤为难得,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。我们看他88岁时自题的“蘧庐”、“明两庐”凝重朴厚、笔墨苍辣,简净宽博,气象浑穆。“东轩”二字更见拙朴。历来擘窠大字以沉稳朴拙为上,难于在沉稳中求气势。蘧老榜书可谓深得个中三昧,写来从容不迫,驾重就轻,没有狮子搏象全力以赴的感觉,而如老鹰捉小鸡般擒纵自如,静中寓动,平中见奇、含蓄蕴藉。泰山巍巍之貌、凛然不可反之色,一寓其中,如端坐之佛,气净神闲,随意自然中气慑天地,给人以强烈的震撼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有现象,是以汉字为依附的中国最浓缩的美学现象,其所以是浓缩的就在于这门艺术体现并渗透了中国儒、释、道三家的哲学观念,思想与经义这种能够产生美感上的成功的转换——表现。汉字在完成一字一音一意的功能后,还构成了书法的形象美,而不是其他意义上的“象意美”。所以,书法艺术不借用其他泛艺术的声、光、色诸种复杂的条件,其本身就能架构让你沉浸在艺术的幻想和实现空间中。其意味无穷,并且具有天生俱来延伸生命体,只要你不断地探索、不断地求溯,在传承中历练就能实现,自然而然的于主客观相对应的新气象。 文章来自于微信公众号《艺术导读》 公众号ID:daodu777